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学生正在人大北区食堂一层智慧餐厅“刷盘”结算餐费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北区食堂一层餐厅推出智能结算服务,学生在自助区选好菜品后,把餐盘放在“结算区”,结算台会通过感应不同餐具自带的芯片价格而自动生成总价格,学生刷卡后就可以离开,整个过程只需要三秒,这避免了一直以来学生花大把时间排队打饭的情况。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京内外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推行这种智能结算模式。
现场
“刷盘”结算只需三秒钟
当天下午4:30,还不到饭点,人大北区食堂一层智慧餐厅外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很多同学都想要体验一把智能结算“黑科技”,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两米饭,0.25元;蒜黄炒鸡蛋5元;西红柿鸡蛋汤,1元;清炒小白菜2元”,在智慧餐厅的出口处,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学生们把盛有饭菜的托盘放在“结算区”的框内,桌面屏幕左侧的十六宫格内显示出菜名和价格,右侧分别显示出数量、总价和营养成分、卡内余额等数据。
与结账台桌面屏幕对应的是一个倾斜45度角、15英寸宽的立式屏幕,是为工作人员设置的。这个结构很像了超市的柜台,但与之不同的是,这里的结算是自动感应的,无需扫码枪。从把托盘放在结算区到刷卡再到把托盘端走,整个过程只需三秒时间。
不扫码,也可以结算?据北区食堂主任王祚荣介绍,智慧餐厅的碗盘全部植入了RFID射频芯片,芯片可通过出品终端反复写入菜品信息。餐具放到结算区后(射频天线感应区),计算机会自动读写芯片,并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快速结算。
延伸
“黑科技”大数据可决定菜品更替
除了学生减少排队、提高结算效率,智能结算的“黑科技”还能提供在食堂吃饭学生的饮食大数据。
人大智慧餐厅试营业后,学生们纷纷在学校微博、微信留言,希望“营养成分表”能够帮助他们“燃烧”他们的卡路里。据后勤集团总经理宋大我介绍,后勤下一步准备和学校商学院、统计学院合作,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们的消费倾向,帮助学生们建立更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推出饮食健康APP,让学生们关联到其他运动健身类APP,提醒他们合理摄取卡路里。
对于北区食堂主任王祚荣来说,这个大数据也让他“省了不少事”,以前对于学生们口味的偏好,都需要发问卷进行调查,现在通过学生们的刷卡大数据了然于心。“大数据完全可以决定菜品的推陈出新”,王祚荣说,学生们购买少的菜可以直接“下架”,同时,这个大数据对后厨管理也提供了重要依据,“之前厨师们做的菜每天卖多少份很难计算”,现在的卖出数据可以作为绩效考核标准。
调查
大学食堂排队打饭渐成过去时
排队打饭,提前占座,是高校大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打饭场景了。从占座排队买饭到“刷碗”结算,变的不仅是打饭场景,还有大学生们就餐的幸福感。
“我们从前打饭都是拼体力的”,北京林业大学大三学生何子桓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避免撞上“打饭高峰”,每次下课前他们都会选一名跑得最快的学生去占座、排队,跑得慢了不仅要排很长的队,往往还找不到座位。有时候为了躲开拥挤,他们干脆回宿舍叫外卖,直到去年学校和园餐厅推出了自主选择和智能结算模式,何子桓和他的同学们终于能“把饭吃得从容些了”,他们可以“不慌不忙”地在自助区域选好饭菜,在出口处快速地结算,这与之前“等待时间长、选择时间短”的打饭模式相反,让他们的幸福感直线上升。
同样,排队打饭也让食堂的管理工作苦不堪言,面对蜂拥而至的学生们,食堂师傅虽然手速练出来了,但是算数的速度不一定能跟上,忙乱之中很可能把加在一起的价格算错。让北京理工大学研二学生李仁华欣慰的是,今年新学期伊始,学校的第三食堂也启用了智能结算台,机器智能化结算,错误率几乎为零,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大师傅“手抖”了。
据了解,北京已有多所高校食堂都已经启用了智能结算模式。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清华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方工业大学等。
对话
玩“黑科技”如何确保不出现“bug”
对话人:人大北区食堂主任王祚荣
北青报:虽然结算完全智能化,仍然有些同学担心会出现“bug”,比如一不留意会不会扣两次钱?
王祚荣:我们既然敢玩“黑科技”,就不怕出现“bug”。在学生将饭卡放在刷卡区结过账之后,盘子里所有的碗和盘子内置芯片的菜名、菜价数据都会清零,绝不可能出现学生的饭卡被刷第二次的情况。碗盘需要食堂工作人员清洗过后重新在芯片存入数据才能感应到智能结算台上。
北青报:碗盘内置的芯片会因为摔、泡、消毒而被损坏吗?
王祚荣:这套餐具是密胺餐具,碗本身可以耐120℃高温,里面的芯片耐温可达260℃,可以采用高温消毒或紫外线消毒。芯片植入在餐具底部,并有保护层,正常情况下是摔不坏的,只要餐具外观无破损,芯片就不会有问题。
北青报:不同餐具内置芯片价格不一样,你不担心同学们会把贵的菜倒进便宜的餐具内吗?
王祚荣:我们在试营业之前,就已经提示过学生们不要随意合并餐具内的饭菜。而且既然我们敢于在学校做这件事,就是对人大的老师和学生有充分的信任。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婧